一片美麗的花海下的省思:大地的傷口
在歡笑中來到農場的氣氛只是追求身心的放鬆與愉快的心情。可是在目前氣候暖化下的加速,使原本茂密的樹林與生態的大地受傷且嚴重的加速。什麼時候人會慢慢覺省要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,似乎已經太晚了。因為破壞速度快過於建設,每個人嘴巴都說愛台灣其實真正愛它,就要用心去做。土石流一直增加擴大範圍,真正放下嘴巴的工作來(種樹。種多些樹來保護我們的子孫。話少說多種樹)請加入我的行列。
- Oct 06 Sat 2007 10:38
大地的傷口
- Dec 21 Mon 2009 07:32
地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
- Nov 03 Fri 2006 20:52
逢甲大學..怎摸來???
丘逢甲譜名秉淵,以生甲子年故名逢甲,字仙根,號蟄仙,亦號蟄庵,又號仲閼,詩文署倉海君、南武山人、東海遺民,人稱倉海先生。
清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(一八六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)生於銅鑼,四歲就塾,聰穎過人。六歲能屬對、吟詩。十歲師事名舉人吳子光。十四歲,虛報年齡赴省城應試,以案首入泮。二十歲娶夫人廖氏。二十五歲中舉,次年連捷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,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,以親老告歸。光緒十八年,娶如夫人呂隋珠,二十年,呂夫人生子丘琮,字念台。
光緒二十年(一八九四年),中日甲午戰爭,逢甲奉旨督辦團練,次年,馬關議約,台澎割日,消息傳來,全台震驚,逢甲呈文反對割讓。約成,逢甲倡民主國,五月二日,率紳民奉旗、璽及總統印呈獻於唐景崧。
台灣民主國成立後,唐景崧駐守台北,逢甲奉命駐兵南崁。五月六日,日軍在澳底登陸,進佔基隆,猛攻獅球嶺,唐景崧乘德國輪船走廈門,逢甲知事無可為,乃回台中,十六日,日軍入台北城,連下大嵙崁、新竹,逢甲始奉父母返鎮平故里,離台前撰成名句:「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;扁舟去作鴟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。」
回廣東後,逢甲先生先後主講潮州韓山書院、潮陽東山書院、澄海景韓書院,並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「嶺東同文學堂」,教授日本維新之學。光緒三十年逢甲赴廣州,任廣東學務公所參議。三十二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督,三十四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。宣統元年,廣東諮議局成立,當選諮議局議員,繼被舉為副議長,先生推薦革命黨人古應芬為書記長,鄒魯為書記。宣統三年,武昌起義,各省紛紛響應,九月十八日,廣東諮議局通過宣佈獨立,十九日,推胡漢民為都督,二十二日,胡漢民派逢甲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誼會廣東省三代表之一,十一月初九日,各省代表選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,先生預焉。是年,逢甲輯其內渡後所作各體詩,編為嶺雲海日樓詩鈔。
民國元年,逢甲積勞成疾,告假南返。二月二十五日卒於鎮平員山里第,遺言葬須南向,曰:『吾不忘台灣也』,享年四十九歲。(參考鄭喜夫「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」台灣商務印書館,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
環境地勢:位于潭子加工區的西邊,是散居村落,本宅附近均為農田。
進士第又名為「柏莊」,位於潭子鄉大豐村大豐路與崇德路附近。光緒十六年丘逢甲始遷至地,故又稱為「進士宅」。甲午中日戰役,清廷割台議起,義軍抗日共推丘進士為統領,因此遂成為義軍大本營。
日人據台後,丘進士舉家倉卒返回廣東焦嶺祖籍地,柏莊逐為人所毀,如今重臨遺址,無不令人感嘆不已!
茲據潭子鄉志所載,有關「柏莊」及丘進士之事蹟,抄錄於後,以便說明:
抗日義軍領袖----邱逢甲
邱逢甲,字仙根,一字仲閼,號蟄庵,晚號倉海君;原籍廣東鎮平縣。清同治三年(一八六四)十一月二十八日生於銅鑼灣(今苗栗縣銅鑼鄉),民國元年(一九一二)二月二十五日病逝於鎮平縣員山里第(今廣東蕉嶺縣文福鄉),享年四十九歲。曾祖仕俊,約在乾隆年間渡臺,卜居東勢角溪心仔(今東勢鎮東新巷),祖學祥有乃父風,任俠仗義,明聞一方。父龍章(字誥臣,號潛齋),獨捨武就文,咸豐間食廩餼,嗣而執里中,獎掖後進焉。
逢甲生而穎異,四歲就傅,龍章自教之,書過目能誦,有神童之譽。年十四,光緒三年(一八七七),應童子試,聞仙根最年少,而完卷最早,撫憲奇之,遂贈「東寧才子」印。當其時,吳子光設教於呂氏筱雲山莊,藏書富,逢甲從其遊,博覽群籍,遂以詩文鳴海內。
洎灌陽唐景松以翰林分巡台灣道,邀仙根讀書於海東書院,拔其優者,厚給膏火,逢甲少負奇氣,驅幹魁偉,目光奕奕,見者疑為武夫,其聲宏亮若洪鐘,而議論風生,往往語驚四座。
光緒戊子登賢書,越明年,聯節捷成進士(中式是科八十一名貢士,殿試三甲九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),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,未幾,援例以親老告歸。景松延主崇文書院,景松性好風雅,一時宦游之士,競以文酒相酬酢,臺灣詩學因之大振。
逢甲自返里後,即無意仕進,先後主講崇文(南臺)、羅山(嘉義)、宏文(臺中)書院,經常往來諸書院間,即感帖括之無用,故於課藝以外,並諸勸生多閱報章,讀新書以廣見聞,其思想之新已隨時代俱進矣!
光緒十八年,臺灣通志總局正式開館,志局公所設在海東書院,逢甲於掌教書院之外,並兼任全臺通志採訪師,自是從事搜羅鄉土史實,裁篇補輯,大都出自其手筆。
甲午,中日戰起,清軍敗績。先是逢甲聞兵初興,憂心忡忡;嗣而奉旨准許督辦團練,於是自募鄉勇編練,計有誠信十營,以備戰守,旋將其所部團練改稱義軍。
先是,十六年,逢甲徙大埔厝(今潭子大豐村)新居,宅中有老柏,山水明瑟,具花木池亭之勝,榜其廬曰:「柏莊」。嗣後抗日軍興,號令發施,遂為義軍中樞。二十一年四月和議既成,清廷將台澎割讓日本,臺胞聞變譁然,群起謀挽救,上書誓死拒倭,自是臺民慨輸餉械,倡言自立;顧自割地議和,全臺震駭,在臺士紳以逢甲為首,函電力奏,咯謂:「無負朝廷,列聖深仁厚澤,二百餘年,養人心,正士氣,正為今日之用,何忍一朝棄之?全臺非澎湖可比,何至不能一戰?臣等桑梓之地,義與存亡,願與撫臣誓死守禦,設戰而不勝,請俟臣等死後,再言割地,皇上亦可上對祖宗,下對百姓。如倭首來接收臺灣,臺民惟有開仗。」其情詞激昂,而書上,卒不報,仍樂飭撤回官吏。
清廷既不恤臺民之呼籲,命李經方為割臺專使;同時,日本亦派遣兵鑑近臺交接。逢甲揮淚與眾曰:「臺灣者,吾臺人之所自有,何可任人私相授受!清廷棄我,我豈可復自棄也?」遂以臺灣自主,號召於全臺,登高一呼,臺人僉應之。自是起草憲法,選總統,開議會,立官制,以藍地黃虎旗為國徽,建元「永清」,臺灣民主國焉然成立。五月初二,逢甲率紳民上大總統印綬,景崧朝服出,北面受任,即以撫署為總統府,布告中外,並言遙奉正朔,永作屏藩。
唐景崧既受任,對於臺北防務,一籌莫展,徒有知兵之名,而實無謀略。逢甲因請幫辦劉永福來北助守,以策萬全,而景崧與永福夙有齟齬,自是兩人岐見亦為相左。逢甲謂然自嘆曰:「其殆天乎!」嗣後景崧坐誤事機,臺北失陷,狼狽而逃;而永福孤處台南與日軍猶能相持數月,卒以援絕內渡,至是全臺遂亡矣。
先是,台北淪陷後,日人知臺灣之自主,逢甲實與於謀,其所部之義軍抗戰甚力,遂出重賞嚴索,而里巷謠傳壓餉不發,義軍潰散,號令不行。逢甲知事不可為,欲率眾據山死守,與臺同存亡,隨軍士紳泣阻,以為徒死何益,道隆亦諫曰:「臺雖亡,能強祖國,則可復土雪恥,不如內渡也。」六月初,逢甲不得已痛哭辭臺,奉親內渡歸原籍。
逢甲返粵後,應潮州韓山書院之聘,嗣而創辦學堂,並任廣東省教育會長,莫不致力地方教育,以新思潮及有用實學課士,啟迪民智,為嶺東新學一開先河,而諸生之廁身革命黨者,亦受其譬庇蔭。
辛亥革命甫成,逢甲被推為粵省代表,北上赴南京參加組織設臨時政府。由於奔走國事,積勞成疾,待抵家卒告不起,遺言葬須南向,曰:「吾不忘臺灣也。」
逢甲志在國家民族之復興,雖夙好吟詠,初非欲為詩人,迨遭國家大變,抑鬱返中土,滿腔熱血,義憤填膺,所發為詩,不作詞藻之刻畫,而豪氣可見矣!
逢甲明知事不可為,猶抱三戶亡秦之志,戈揮落日,其志浩然;蓋自非尋常熱中功名者可比,故所作多悱憤之音,愛國之情,油然而生。其尤矯健者,如離台六首詩云:「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。」等句,極為時人所傳誦。在台時,著有「柏莊詩集」,乙未之役散佚殆盡,惜哉!筆者於數年前,偶得其手稿一帙,鼎臠之嘗,幸出秦火,倍為珍視。民國二十六年,其介弟瑞甲為輯「嶺雲海日樓詩鈔」刊行,並收古今體詩,約一千六百餘首。蓋自乙未內渡始,來日如能將柏莊舊稿合為一書,則丘工部之詩。可謂燦然大備矣。
離台詩(六首)
將行矣,草此數章聊寫積憤,妹倩張軍請珍藏之。十年之後,有心人重若拱壁矣。海東遺民草。
宰相有權能割地,孤臣無力可回天;
扁舟去作鞮鴟夷子,回首河山意黯然。
虎韜豹略且收藏,休說承明執戟郎;
至道虯髯成底事,宮中一炬類咸陽。
捲土重來未可知,江山亦要偉人持;
成名豎子知多少,海上誰來建義旗。
從此中原恐陸沉,東周積弱又於今;
入山冷眼觀時局,荊棘銅駝感慨深。
英雄退步即神仙,火氣消除道德編;
我不神仙聊劍俠,仇頭斬盡再昇天。
亂世團圓骨肉難,弟兄離別正心酸;
奉親且作漁樵隱,到處名山可掛單。